中国抗衰老化妆品产业分会|中国抗衰老化妆品网——十大最有效抗衰老护肤品化妆品

行业新闻

行业热点 | 教育部公布 2024 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,三所高校增设化妆品相关专业,助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:2025-04-22 来源: 浏览:60

2025 年 4 月 22 日 教育部今日公布 2024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 1839 个,其中 3 所高校增设化妆品相关专业,分别为中国药科大学、辽东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,专业名称分别为 “化妆品科学与技术”(专业代码:100708T)和 “化妆品技术与工程”(专业代码:081705T),学制均为四年,分别授予理学和工学学士学位。此举旨在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,强化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、产业升级的对接。


图片1.png


专业增设紧扣产业需求,服务美妆行业高质量发展


此次增设的化妆品相关专业聚焦化妆品研发、生产、质量控制及技术创新等核心领域。其中,中国药科大学和辽东学院的 “化妆品科学与技术” 专业侧重理学背景,课程体系涵盖化妆品原料开发、配方设计、毒理学及功效评价等核心内容,依托药学、生物学等学科优势,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研发型人才;郑州师范学院的 “化妆品技术与工程” 专业则偏向工学,注重智能制造、工艺优化与工程管理,对接化妆品产业的技术转化与生产实践需求。


中国化妆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相关负责人指出,随着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突破万亿,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《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》实施后对产品安全性、功效性的高标准要求,增设相关专业是落实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的具体举措,通过动态调整学科布局,提升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。


全国高校布局完善,27 所院校构建化妆品教育体系


截至 2025 年 4 月,全国共有27 所高校开设化妆品相关本科专业,覆盖化妆品科学与技术、化妆品技术与工程、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三大核心领域,形成 “研发 - 生产 - 管理” 全链条人才培养格局。


1.化妆品科学与技术(理学学士)

(1)核心定位:聚焦化妆品原料研发、配方设计、毒理学及功效评价,依托药学、医学等学科优势培养研发型人才。

(2)开设高校:

  • 广东药科大学(2019 年首设)

  • 广东医科大学(2023 年新增)

  • 中国药科大学(2024 年新增)

  • 辽东学院(2024 年新增)

  • 厦门医学院(2021 年新增)

  • 临沂大学(2022 年新增)

  • 湖北科技学院(2022 年新增)

  • 齐鲁医药学院(2022 年新增)

  • 广州华商学院(2022 年新增)

2.化妆品技术与工程(工学学士)

(1)核心定位:侧重化妆品生产工艺、智能制造、工程管理,对接产业技术转化需求。

(2)开设高校:

  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(2017 年首设)

  • 北京工商大学(2018 年新增)

  • 郑州师范学院(2024 年新增)

  • 大连工业大学(2019 年新增)

  • 武汉纺织大学(2019 年新增)

  • 郑州轻工业大学(2020 年新增)

  • 长春工业大学(2020 年新增)

  • 湖南理工学院(2020 年新增)

  • 肇庆学院(2020 年新增)

  • 洛阳师范学院(2021 年新增)

  • 徐州工程学院(2021 年新增)

  • 安康学院(2021 年新增)

  • 齐鲁师范学院(2022 年新增)

  • 柳州工学院(2022 年新增)

3.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(工学学士)

(1)核心定位:聚焦香料香精研发、调配及应用,服务化妆品、食品等领域。

(2)开设高校:

  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(2016 年首设)

  • 北京工商大学(2017 年新增)

  • 河南农业大学(2020 年新增)

  • 郑州轻工业大学(2020 年新增)

  • 云南农业大学(2021 年新增)

  • 南昌工程学院(2021 年新增)


区域与学科特色:产业集群与高校布局深度联动


1. 产业集群与高校布局

  • 广东:依托全国最大化妆品产业集群,广东药科大学、广东医科大学、广州华商学院等高校形成 “药学 + 化妆品” 学科交叉优势,重点培养原料创新与功效评价人才。

  • 长三角: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、中国药科大学为代表,强化产学研融合,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欧莱雅、资生堂合作开展 “双导师制” 培养。

  • 中西部:齐鲁师范学院、洛阳师范学院、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,例如郑州师范学院聚焦化妆品智能制造,辽东学院结合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天然原料研发。

2. 学科交叉与特色方向

  • 医学背景:中国药科大学、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开设皮肤生理学、化妆品毒理学等课程,探索 “药妆” 细分领域。

  • 工科应用:北京工商大学、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强化智慧监管、智能制造技术,课程涵盖化妆品工程设计与工艺优化与法律法规。

  • 中医药融合:齐鲁医药学院开设 “中药化妆品学”,厦门医学院结合海洋药学开发特色原料。


校企合作深化,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


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成为化妆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。例如,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百雀羚共建实习基地,实施 “校企斑马式” 培养模式,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各占 50% 学分;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共建联合研发中心,推动技术转化与创新。此外,部分高校引入国际课程,如广东药科大学与法国 ISIPCA 合作开设化妆品原料创新课程,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。


行业影响:人才供给升级助力 “美妆强国” 建设


中国化妆品科学杂志社专家指出,化妆品专业的增设将缓解长期存在的人才结构性矛盾。当前,中国化妆品行业中高端研发人才缺口达 30% 以上,企业对具备医学、化学、工程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。随着高校专业布局的完善,预计未来 5-8 年,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将逐步提升,推动国产化妆品从 “制造” 向 “智造” 转型。


数据显示,2024 年全国高校共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 157 个,停招专业点 2220 个,撤销专业点 1428 个,专业动态调整力度持续加大。教育部表示,将继续强化专业设置与就业联动,指导高校加强人才需求预测,到 2025 年实现 20% 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优化,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。


此次新增专业点将于 2025 年起正式招生,标志着中国化妆品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,助力中国从 “化妆品大国” 向 “化妆品强国” 迈进。